想看雲門的流浪者之歌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書名:流浪者之歌(悉達求道記)
作者:赫塞 譯者:徐達夫
出版社:志文出版社
在諸多知名的西方文學家裡,曾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文學家赫爾曼赫塞 Hermann Hesse,其作品可稱得上是獨樹一格。外祖父是傳教士、祖父是傑出的印度語言學家、父親曾寫過有關老子的書籍並隨瑞士傳教團到印度、表弟在日本生活三十餘年研究襌學,中西兼併的家庭環境,讓赫塞擁有大海般兼容並蓄的宗教觀;而其內在又有如一個四處漂泊的心靈旅者,在無盡的人生裡四處追尋探索生命的課程。
「流浪者之歌」是赫塞的成名作之一,這部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完成的作品,藉用佛祖釋迦牟尼成道前的故事,娓娓道出尋道者在日復一日的追求過程中,如何不斷發覺自己內在的渴求,最跳並能脫別人的認知去達到真正的自我悟道之路。意有所指的情節和優美婉轉的文字,道出人性裡數不清的迷惘、苦惑、執著與浮華,每一個刻意安排的意境,背後都有一個值得細細嚼思咀味的道理。
書中主角悉達多,名門之子,從小就是眾人眼中的希望與驕傲。然而,眾人的愛和眼前的榮華富貴,卻讓他不快樂。他覺得自己的靈魂未曾獲得真正的解脫,心中對神的領悟也是如此的不足。於是,他執意要揮別所有和親情,出門當一個苦行沙門。
在年長沙門的教導下,悉達多逐漸學會靜坐、省息和觀想等諸多方法,但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,他發現自己心中的飢渴並沒有因此獲得解答,於是決定要再次離開沙門,去向大覺世尊學道。
世尊的襌定與安詳,讓悉達多如沐春風。但世尊的風雅再絕世,悉達多還是堅持要透過自我的領悟尋得真道。「啊,世尊,設使我做了您的追隨者之一,恐怕也只是虛有其表罷了,難免要自我欺騙,自認已經達到解脫的安穩之境。」於是,他又翩翩而去。
走在天地間,悉達多不知自己方向為何,但已從少年轉為成年的他,視野與心境卻與以往大不同,他開始懂得享受眼前大自然的一景一物,也從中領悟些許意境。走著走著,悉達多走到一座大林園,認識了美麗的豔妓渴慕樂,並在渴慕樂引薦下,幫助大商人渴慕斯華美做生意。在悉達多的參與下,渴慕斯華美的生意蒸蒸日上,而悉達多也在渴慕樂和渴慕斯華美的世界裡,經歷著滿是權力慾望與男歡女愛的人生情節,日夜歡歌。多年後,悉達多成為一名富人,他開始感覺煩躁不安,要藉著一次又一次的豪賭來填補心中的迷茫空虛。
終於,悉達多心中的夢想將他喚醒了。「我坐在這兒,坐在我的芒果樹下,坐在我的遊樂園中。必要嗎?適宜嗎?難道不是一種愚昧之舉嗎?」終於,他揮別擁有的一切繁華富貴,再次消失。
沿路經過深沈的思考後,悉達多逐漸頓悟,展現出有如新生般的喜悅。他想起了昔日曾有個親切的擺渡夫幫助過他,於是他決定前去尋找擺渡夫,並向河流學習一些事情。「他看出這條河繼續不斷地流著,流著,然而它仍在那裡,並未流失;它總是保持著老樣子,然而它又時時更新,沒有一瞬的停滯。此中奧妙,有誰可以明白?有誰可以想像?他還沒有明白它的奧妙;他只感到一種隱約的疑情,一種恍惚的記憶,以及一些神聖的音響而已。」
和擺渡夫一陣長談後,擺渡夫親切地邀請悉達多留下來與他同住。悉達多開始和擺渡人一起擺渡,閒時就跟著到田裡除雜草、到菓園採香蕉,或編竹簍、修渡船,對週遭每一件事感覺興趣盎然。「他孜孜不息地向河流學息,最重要的是,他向它學會了如何聆聽,如何平心靜氣地諦聽,如何心胸開敞地諦聽,既不煩倦,也不希求什麼,既不批評,亦不亂提意見。」「我的生活也是一條河──少年的希達多,成年的悉達多,以及老年的悉達多,殊無二致,間隔的只是影子而不是實際。沒有過去,沒有未來,一切皆真,只有現在。」「一個人一旦征服了時間,一旦放逐了時間,豈不就是征服世間一切的困難與邪惡了嗎?」
隨著時間的移轉,悉達多學到愈多、也愈加神采飛揚。多年後有一天,年老的渴慕樂帶著一個小孩要去朝見佛陀,卻不甚在河邊被毒蛇咬傷,被擺渡夫救了回去。看到渴慕樂的小孩,悉達多忽然知道那是自己的兒子。渴慕樂死去時,悉達多沒有悲傷,反而深切感受到眾生的不滅之性和剎那的永恆之性。他告訴擺渡人:「我何必悲傷呢?我曾經富有過,幸福過,而今更加富有了,更加幸福了。我還得了一個兒子。」
然而,從小未曾見過悉達多、又被母親寵壞的孩子,不斷忤逆悉達多,即使悉達多用再多的愛心都無法感化他。擺渡夫冷觀一切,他告訴悉達多,孩子並非看破一切來到這裡,要悉達多將孩子送回城市裡,避免對彼此造成更大的傷害。但,悉達多如何也不願放棄孩子,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失蹤了。
悉達多堅持要去找孩子,擺渡人並未挽留他。悉達多到森林裡尋找了許久,才明白自己是在枉費功夫。突然,他走到當年渴慕樂的林園,想到對兒子無能為力,又找不到兒子下落,他是如此地沮喪與不知所以然。一直到有個溫柔的手接觸到他,他才恍然大悟,並跟著那個始終在關懷他的人擺渡人一起回家。
歷經這件事後,悉達多發現自己的想法又有所改變了。「他可以感覺到,凡夫俗子好像他的兄弟一般。他們的虛榮、慾望、以及瑣碎,在他眼中,已不再像以前那麼荒謬可笑了。他已看出人們就是為了這些而生活,而做大事,而出門旅行,而從事戰爭,而飽受痛苦,而他也因此而敬愛他們。他已經看出生命、活力、那不可破壞的至道和大梵,都在他們的慾望和需要之中。」對於什麼是真正的智慧,他長期追求的目標為何,這種見識在悉達多的心中逐漸增長、逐漸成熟。
一天,悉達多仍受不住渴望的煎熬,要去城裡找兒子。突然,河水在輕柔地流動著,它在清清楚楚而且快快樂樂地笑著這個年老的擺渡人。悉達多止步不前,他將身子彎在河水上,以便能聽得更仔細些。他看到自己的面孔映在靜靜流動的水面,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的父親。他記起自己年輕時,也曾逼迫父親同意自己出門當苦行沙門,並且一去不再回頭。「河在大笑。是的,事情就是這樣,凡事如不備受辛苦而得一個最後的了結,就會從頭復演一遍,同樣的煩惱也又重覆一回。」
希達多回家後,把所有一切向擺渡夫訴說。希達多愈說愈多,漸漸地,他覺得如如不動在聽他傾訴的人就是河的本身,就是上帝的本身,就是永恆的自體。悉達多說完,擺渡人只是笑笑回答他:「你已經聽到它的笑聲了,但你還沒有聽得完全。且讓我們再聽,你將會聽到更多的東西。」
悉達多聚精會神地聽著,心無雜念地聽取著一切的聲音。他早先雖也聽到這些無數的水聲,但直到今天,他才聽出它們的迴異之處。所有這一切聲音,所有這一切目標,所有這一切渴望,所有這一切煩惱,所有這一切歡樂,所有這一切善與惡──所有這一切的一切,就是這個世界。所有這一切的一切,就是萬法之流,就是生命的樂章。這一刻,悉達多不再對抗命運,他讓自己委身於大化之流而歸於法的一如之中了。
看到悉達多眼中流露出寧靜的智慧之光,擺渡人知道自己的時刻已來到,步履安詳地向悉達多道再見後,逕自走入山林之中。
此後,悉達多接替了擺渡夫的位置,繼續在河邊自在安詳地為眾人擺渡過河。
info from here
Add
回覆刪除